“让孩子自己看看这个世界”
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949 篇文章
题图:电影《海蒂和爷爷》剧照。
作者:joyce小昕。本文初版首发自:榕树园(ID:gh_a5921ecb1015)。
前言:
我是 Joyce 小昕,一个两岁半女孩的妈妈,现居北京。读书工作结婚一路按部就班,直到 30 岁生娃,才感觉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经历了早产 20 天,孩子体重低、肠胀气、哄睡难……即使有婆婆妈妈帮忙,还是感觉养孩子的每一天都在升级打怪,疲惫不已。后来开始读育儿书籍,也开始用文字记录孩子的成长,一边学习,一边思考:育儿育己的本质是什么,如何做一个更好的妈妈、更好的自己。上个月,一条微博点燃了我北京的同学群:7 月底的一天,2 万多个家庭带着 10 岁左右的孩子去参加人大附中的早培班考试,争夺 200 个入学资格。群里几个三十出头的家长,最大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,有的说,去考考也没有什么坏处;有的说,不愿孩子顶着烈日去当分母,咬咬牙也得买学区房;有的原本淡定,看到照片也开始焦虑了起来。
有娃之后,似乎焦虑变成了生活中的常客,孩子小的时候担心缺不缺钙,怎么六个月还没长牙?大一点担心怎么隔壁的孩子都能拿英语数到 99 了,我的孩子中文数完七怎么就数九?
焦虑的时候,我就想起《自主教养: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》中作者的提问: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养孩子呢?我觉得,肯定不是为了自寻烦恼的。那应该到底应该如何养孩子呢?我还在摸索,但是想起育儿路上亲身经历的几件小事,让我醍醐灌顶,受益匪浅,跟大家分享。
让孩子自己看看这个世界
01
月子里,婆婆请了老家口碑很好的月嫂来北京。阿姨干活麻利,带娃也温柔。
一天晚上,我们正准备睡觉,孩子突然一扭一扭的,伸伸胳膊,醒了。我赶紧下意识的要去拍拍抱抱,阿姨摆摆手,示意我不要动,小声说:“让她自己看看这个世界。”
几天大的小娃,让她自己看看这个世界?我楞了一下,伸出去的手又收了回来。
然后,我就守在孩子旁边,看着她慢慢睁开眼睛,眼珠左右转转,好奇地打量着周围,十分可爱。
就这么十几秒钟平静的时光,让我恍然大悟,原来育儿不需要时刻冲上前去,安排孩子的一切,即使是最小的婴儿,平静的时候也可以自己待一小会,品尝一点自由的滋味,大人只要在附近,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就好了。
其实在育儿之路上能给新妈妈更好帮助的,不是干活麻利的月嫂,而是愿意去看到孩子、尊重孩子的理念,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,也留给孩子适度的自由。
▲ Photo by Filip Mroz on Unsplash.
孩子的状态怎么样?
02
四个多月大,孩子第一次生病,之前没有着凉也没有外出,毫无征兆的发起了烧,我一下慌了神,晚上用了退烧药,第二天赶紧去医院。
医生检查完,扎了指尖血,还判断不出原因,然后问我:“孩子退烧之后的状态怎么样?玩的好吗?精神好吗?好的话,就一般不会是大问题。”
我蒙了,之前只等着医生用检验结果来判断病情,自己压根没去注意孩子的状态。后来才知道,很多问题是查不出明确病因的,比如:发烧 24 小时内,时间太短血液检查结果不准;好多病毒也确诊到底不了哪种;而导致婴幼儿发烧的原因又太多,问题可大可小,家长难免要焦虑。
“孩子的状态怎么样?”医生这么一问,一下子给了我启发,不单纯依靠检查化验,还要观察孩子的状态,就像古代医生依靠“望闻问切”一样重要。
如果用了退烧药,孩子精神好,玩得好,发烧温度的峰值也一次比一次低,那就不是大问题,先在家观察两天也不着急。如果孩子一下子高烧烧蔫儿了,不玩不吃了,退烧药也降不下去太多,就得马上去医院了。
后来孩子大一点了,再发烧,我都是先观察,再去医院,一般感冒观察两天就明显减轻了,严重的来势汹汹的就立即就医,大人孩子都少糟很多罪。
直到现在,我都特别感谢第一次医生的详细询问,提醒我,家长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,医生只是检查几分钟,而家长知晓事情的来龙去脉,知道孩子的体质,遗传倾向和最近的状态,而这些有效信息都可以帮助家长更好的护理孩子、帮助医生更好的做出诊断。
《蒙特梭利家庭方案》中讲最简单的育儿哲学就是 — 观察。有时候咨询育儿专家和咨询医生一样,专家能看到的只是一个现象,比如“孩子打人”“孩子怕生”,但是现象背后有很多原因,是情绪?行为习惯?还是安全感的问题?都要家长自己平时观察分析,用心做好那个最了解孩子的人。
重新思考两万小学生去考人大附早培班的事情,如果家长能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,再提前搜搜以前的试题的难度(反正我做都困难),可能就有一大半孩子不用顶着烈日参加考试了。懂孩子,才可能找到更适合他的成长路径。
▲ Photo by Valeria Zoncoll on Unsplash.
你觉得哪个适合你呢?
03
母乳妈妈可能都有体会,产后最痛苦的就是堵奶,刚出月子,我的状态徘徊在奶不足又时而堵奶的状态,反反复复备受煎熬。一天宝爸劝我说“我们公司的姐姐,生了老二每天回家先喝一碗鲫鱼汤,特别管用。”
听了老公的话,我也捏着鼻子喝了一大碗,终于,彻底堵死了,我咬咬牙请了一位金牌通乳师。
她一来,我就赶紧抛出了母乳妈妈的世纪难题:“到底该喝什么汤下奶?”
她不紧不慢的反问我:“你觉得自己喝什么下奶呀?”
我有点生气,心想:你不是专家吗?我知道的话,还问你?
我说:“不知道,反正喝了鲫鱼汤就堵,排骨汤好像也不行。您说该喝点啥?”
她接着说:“每个人体质都不一样,有的喝鲫鱼汤管用,有的喝豆浆管用,都得自己去感觉。常见的就是那么几种,网上一搜都有。”
我还没明白,本来期待金牌通乳师给我一个绝世神汤,结果她居然让我上网自己搜?一头雾水。
后来,她又来了两三次,我也戒了油腻的汤,开始尝试椰汁、豆浆,没多久,就发现喂奶变得顺畅了,孩子的奶粉也不用加了。这才明白,她为什么不推荐该喝什么,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,没有一种每个人都管用的万灵汤药,适合自己的,才是最好的。催奶如此,孩子选兴趣班、选学校,也应如此。
在后来的养育过程中,遇到难以抉择的事情就常常想起通乳师的柔柔的问句“你觉得哪个适合你呢?”
于是,孩子上哪个幼儿园?要不要贷款买学区房?仔细一想,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,适不适合自己的家庭情况?人力、财力是刚刚好,还是橡皮筋已经撑到了最大限度?适合的才是最好的,不用去问专家,多问问自己,答案就呼之欲出了。
▲ Photo by MI PHAM on Unsplash.
打怪心法:边打边成长
04
育儿就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,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不一样,每个家庭遇到的困难不一样,一些普遍性的问题,读书或者搜一些育儿博主的文章就可以缓解,比如“一岁多孩子乱扔东西怎么办?”“孩子分离焦虑怎么办?”“害怕生人怎么办?”,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、了解不同性格孩子的特点、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,就可以解决一大半问题。
还有一些,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缓解,比如“孩子放床上就醒怎么办?”“六个月还没出牙怎么办?”“两岁还戒不掉纸尿裤怎么办”,把目光放长远,想想几年后还会为这些事担心吗?在一个长期的时间线上,很多焦虑不已的问题都会变小了。
最难的是想清楚自己希望孩子怎么样,其实也是在想自己的人生到底要怎么样?养孩子的过程也是梳理自己价值观的过程。成绩重要还是健康重要?教育到底是为了胜出,还是为了幸福?每个问题都是灵魂的拷问,迫使家长去思考:到底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,怎样才能利用好自己手头的资源,做出真正合适自己孩子和家庭的选择,我觉得这才是升级打怪的最高层级。
我曾经很羡慕两岁半就可以拿英语数到 99 的孩子,一打听,发现孩子的爷爷是七八十年代的翻译;也羡慕过四五岁就开始讨论白细胞红细胞的孩子,再一问,原来人家的父亲是斯坦福教授。
每一个家庭拥有的资源不同,每个孩子天生的禀赋也不同,盲目比较,只能越来越焦虑,后来我慢慢开始不羡慕牛娃,而是羡慕那些能把自己已有的资源用好的普通人。
奶奶爱唱歌,就让奶奶多给孩子唱歌;爸爸体力好,就陪着孩子跑跑跑;预算足的家庭暑假多报一些兴趣班也无妨;没有那么多预算,就选一两个喜欢的项目,扎扎实实学好;或者送回老家爬树挖土,再读读书,一文一武抓好了,孩子在学校表现也不会差;喜欢学术的孩子就支持他去读到硕士博士,喜欢实践的就早点选个有兴趣的行业扎扎实实干起。
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一样的出路,进外企拿高薪有高薪的压力,当公务员稳定也有稳定的忧伤,让孩子一路去追求优秀,不如去探索最适合他的路。
归根到底,养孩子不是为了自寻烦恼的,每一次打怪,父母的内功心法都在升级。《自主教养》中作者提出:
养育,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;不要妄想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,而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。我相信,这是帮助你从育儿焦虑中解脱的真正的父母之道。
”养孩子的两年半,我在摸爬滚打中不断前行,产假的时候,天一黑就觉得莫名伤感,喂奶、哄睡、换尿裤,24 小时围着孩子转,感觉自己的人生好像还没开始就结束了,而现在的自己慢慢淡定了很多,强大了很多。
在和焦虑斗争的过程中,我慢慢看清了:好的教育应该是温暖平和的,我们慢下来,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,我们看见孩子,也看见自己,去寻找那条适合自己的路,就不容易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、被各路专家言论所影响。
后记
05
我觉得读书是最经济的缓解焦虑法,分享一些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单给大家,每次给孩子买绘本,也记得给自己买一本喜欢的,和孩子一起读书,也是很美好的事情呢。
不焦虑的育儿书单:
向上滑动预览
1.《教养的迷思》:减少焦虑指数 5 星。孩子天生有自己的个性,家长认为对孩子有很大影响的事情,其实对孩子没那么重要。作者认为对孩子影响大的是:基因加同伴环境,即学校、社区的同龄人环境。橘生淮南则为橘,橘生淮北则为枳,家长再用力推娃,橘子也长不成菠萝,不如多一点爱和陪伴,让橘长成饱满的橘,菠萝长成甜甜的菠萝。
2.《自主教养: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》:减少焦虑指数 5 星。帮助中国父母分析焦虑的来源,回归初心,找到养娃的意义 — 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,培养一个“上北大”“当公务员”的孩子,不如培养一个“自觉、讲理、友善、蓬勃的孩子,一个真正爱你的孩子,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”。
3.《游戏力》:实用指数 5 星。游戏是孩子的语言,你跟孩子说“该刷牙了!”孩子可能不会理你,你说“哎呀!牙齿里怎么这么多小蛀虫呀!(配合假装害怕的表情),咱们一起抓一抓吧?”孩子马上跑过来刷牙了。游戏力不仅可以帮助家长管理孩子的日常生活,洗澡刷牙收拾玩具,还可以帮助孩子释放情绪,锻炼勇气。放下手机陪孩子玩,用心用脑逗孩子笑,是很重要也很有趣的事情,因为,一个快乐的孩子总不会有大问题。
4.《孩子是如何学习的》:学习不仅仅是指学校的学习,孩子其实从出生就开始学习了,学习认识这个世界,适应这个世界。美国教育家约翰·霍特发现孩子天生就是会学习的,有自己的方式,依靠内心的驱动力,而在再没有催促,不受干扰的,没有忧虑的情况下,会自主的学习。孩子的学习是喷发式的,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越感兴趣,就学的越快。
5.《儿童技能教养法》:来自芬兰的魔法,帮助父母把孩子的问题转换为技能。不去关注孩子的问题,而去思考问题背后孩子需要学习的技能,父母不去责备,孩子没有恐惧,都兴奋的准备去学新的东西。
6.《蒙台梭利家庭方案》:我感觉蒙氏教育很神奇,以孩子为中心,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、动手能力和专注力,蒙氏教育不需要上昂贵的蒙氏早教班,家长用心一点,自己在家也可以操作。
7.《妈妈是什么》:书中记录的都是渡渡鸟老师带三个娃的日常小事,温情又蕴含哲理。创立妈妈哲学的她说:“只有不断撕掉‘妈妈’这个标签,才能成为全然的自己。在每一个更好的自己背后,才会有更好的妈妈。”
8.《终身成长》:这是一本使大人和孩子都能终生受益的书,书中讨论了人的能力到底是天生的,还是后天可以提高的?夸孩子聪明会使孩子担心失败放弃挑战,夸孩子努力,孩子反而更有勇气去面对困难。“挂科”?还是“暂时没通过”?仅仅改变说话方式,就可以改变思维模式,改变接下来的行为。即使在孩子没有天赋的领域,只要愿意,总是有进步的余地,而进一寸,有一寸的欢喜,这就是成长型思维的神奇。
从孩子出生那一刻,爸爸妈妈也随之而生,人生路上也从此多了一个旅伴。就像小王子碰到了小狐狸,说:“嗨!一起走吧!。
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的秘密花园:全村社区,有育儿的感悟,也有遇到的困难,都可以记录在上面,养娃的困难时刻有全村陪伴,养娃的温馨时刻也有全村跟你分享,是一个很有爱的社区。也跟大家分享一些社区的动态:
<<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>>
▲ 社区动态截图。
「全村」说:
全村社区,汇聚了这群有共同教育理念,愿意共同成长的家长。3300 多个村民在社区里,相互学习,不断实践,给予相互陪伴和支持,共同成长。
村里除了有一诺分享的《如何当妈才能不焦虑》课程,教大家如何在养育过程中辨别焦虑,看待问题;
还有汇聚小月校长与数十位教师的一线教学经验,及近百位家长的反馈,精心打磨的一套家长课程《一土给村里爸妈的私享课》从家长们的真实问题出发,在社会情感学习、品格建构、学科素养、情绪管理等方面协助家长们进行系统化的学习。
美育导师戴亚楠的《咱村美育课》,教大家如何通过美育构建亲密的亲子关系;应用权威心理情绪理论,经过 1000+ 人验证的亲子共学的动画《和小土豆一起学情绪魔法课》;家庭养育治愈系列《小土豆电台》....
还有很多有趣有料的直播:
向上滑动预览
积极心理学家谢刚的《积极的家庭,丰盈的生命》
知名中英设计师陆怡颖的《跨国艺术家与你聊聊创意的那些事儿》
中央美院教授的《如何在艺术教育中,去培养面向未来的下一代》
500 强外企经理爸爸分享的《当了6年爸,我的真实体验分享》
美国高管妈妈 Julie 的《如何和小情人“练”爱?》
一土家长现身说法《我为什么放弃京郊学区房》
牛爸的美食博物课《螺丝壳里的美食博物课》
骑象小学堂创始人《一趟亲子研学,胜过一千堂课》
……等等
最后,邀请你一起加入全村社区,在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不断前进,共同成长。现在扫作者二维码可立即减 50 元。
▲ 扫码立减 50 元,我们在村里等你。
- END -
推荐阅读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咱们村里见。
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,看经典热文,点击菜单。
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,
请给邮箱 nlsh88@163.com 投稿吧。
欢迎转发分享;对话框输入“转载”即可了解授权详情;未经授权,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。
喜欢吗?期待你点“在看”支持 ↘